行业知识
,当世界正站在各领域生活发生全球性技术变革的门槛上时,一架飞机升上了天空。它的诞生,是为了回应新时代的挑战。
这架飞机不是单纯的战斗机,也不是简单的轰炸机——而是某种第三种类:出人意料、融合多种特性、多功能,并在技术层面上极为先进。
这架飞机几乎一开始就被昵称为“鸭仔”,因为它扁平的机头外形。但这外形并不是什么可爱的特征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气动设计,能够降低雷达的可探测性。
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苏-34——一架诞生于帝国衰落时代、却为未来战争而设计的飞机。这款战机一开始就被打造为完整的作战系统,能够进行电子战、摧毁敌方雷达、实施高精度打击,并在必要时与第四代战斗机平等空战。
苏-34是为取代苏-24而研制的,它确实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前任——无论是速度、生存能力、作战半径,还是信息化水平。但最重要的是,它彻底改变了战术前线轰炸机的概念。这类飞机不再需要依赖战斗机护航或专用电子战飞机:苏-34可以独立完成这些任务。它成为作战网络中的一个自主节点,能够在高密度防空区域中作战,而在那里,其他任何飞机都可能变成猎物。
它的研发始于1986年,最初编号为T-10V,被称为“战斗轰炸机”——这并非偶然。它以苏-27为基础,但对机体、座舱和电子系统进行了深度改造。目标非常雄心勃勃:打造一款能在F-15和F-16密布的空域中生存下来,并且还能进行极为精准、高效的轰炸作战的飞机。
对于大多数作战飞机而言,座舱只是机组人员的工作位置,而在苏-34上,它是一座真正的装甲舱。座舱外壳由厚达17毫米的钛合金制成——几乎是传奇机型苏-25的1.5倍。而且这种装甲并不是由若干块防护板拼接而成的,而是整体结构。这样的设计直接源于苏-25实战中的损伤分析经验。因此,这款新型战斗轰炸机的设计目标之一就是在遭受1.5公里外发射的23毫米炮弹命中时仍能存活。
该机为双座舱设计,飞行员与武器系统操作员并排而坐——这是苏联和俄罗斯航空中非常罕见的布局。这种设计不仅改善了座舱的人机工程,减少了重复仪表,简化了操作配合,还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舒适性:座椅后部设有一片空间,允许一名机组人员站立直身。对于长达10小时的飞行任务来说(尤其在挂载副油箱、航程可达7000公里时),这点尤为关键。因此,座舱内配备了迷你厨房、保温壶、空调系统,甚至还有简易厕所。座舱为密封结构,在高度达10,000米时,机组无需佩戴氧气面罩即可正常工作。
进入座舱的通道设置在前起落架舱内的底部舱口,这种方式虽然不够便捷,但却合理可靠:因为这种设计避免了在装甲结构中开设易受攻击的薄弱点。
机组成员使用的是K-36DM弹射座椅——全球最可靠的型号之一,能够在包括地面滑行等所有飞行模式下完成弹射操作。座椅弹射时是同步协调的:弹射初期先向后倾斜,以避免撞到尾翼造成伤害,然后再在空中进行姿态稳定。
苏-34在设计之初就并非为理想的混凝土跑道而打造。它的起落架体现了对现实情况的适应——那些机场可能已被炸毁,甚至根本不存在。主起落架为小车式结构,每侧采用前后串联布置的双轮“串列”配置,大幅降低了对地面的压强,使得该机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从泥土地带起降。前起落架为双轮结构,采用加强型半摇臂式设计。所有起落架均收纳于中央翼段(中翼)内,其中特别设计了起落架在收起时旋转90度,以实现紧凑收纳。
制动系统也是重点考虑对象。除了轮式刹车外,机身后部的容器内还装有减速伞。释放前,该容器会先伸出,以避免伞冠在展开时被扰流破坏。这套系统在短距或湿滑跑道着陆时至关重要。与苏-34稳健的起落架布局及强力刹车系统相结合,使其成为俄罗斯现役机群中在复杂环境下适应能力最强的飞机之一。
苏-34的“双心脏”是两台АЛ-31Ф涡扇发动机。每台在加力模式下可提供13,500公斤推力,使该机在高空可达最大速度1900公里/小时(约1.8马赫),在地面附近速度达1400公里/小时。但其关键特性不仅仅是强大的推力,更是“自主性”。
机上配备有一台ТА14-130-35辅助动力装置(APU),可以在无地面电源的情况下启动主发动机。这意味着苏-34可以从任何地方起飞——即使是没有配套保障设备的临时野战机场。
发动机被安装在中翼段的吊舱中,这种布局不仅便于维护,也减少了双发动机同时被击中的风险。供油系统采用独立于飞行姿态工作的泵,即使在螺旋下坠或垂直爬升状态下也能保持供油不中断。
燃料系统包括机身、机翼和尾梁内的内部油箱,同时支持外挂三具副油箱(两具在机翼下,一具在中翼下)。其独特优势是配备了可伸缩的空中加油探杆,可从伊尔-78等加油机空中加油,大幅提升续航与战区滞空时间。
苏-34配备的Ш-141雷达系统是其最核心的电子设备之一,能够探测、识别、跟踪目标并引导武器打击。该雷达对大型地面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250公里,对普通地面目标为150公里。其甚至可在75公里外识别出“履带式坦克或步战车”一类的目标类型。
对于空中目标,Ш-141雷达可在250公里内发现大型目标(如运输机),对战斗机等小型目标探测距离约为90公里。系统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,并对其中4个进行打击。它支持R-27和R-77(РВВ-АЕ)等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引导,并可为R-73红外制导格斗弹提供初始目标指示,之后由导弹自身的红外导引头接管。
此外,雷达具备TFR(地形跟随)模式,使苏-34能够以极低高度自动贴地飞行,绕过地形障碍。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其对地防空雷达的规避能力,使其在密集防空火力区内依然具备强悍的生存力。
苏-34能高效“致盲”敌方防空系统。它所搭载的电子战系统,其功率水平堪比专用的电子战飞机,如EF-111A或EA-18G“咆哮者”。该系统可将被敌方雷达导弹命中的概率降低约30倍。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辐射告警接收器和电子干扰模块——“希比内”(L-175V型号)或“索尔布察-S【音译】”(L005-S)。
苏-34可以使用Kh-58、Kh-31P、Kh-15P等反辐射导弹及其远程改进型——Kh-31PD,射程可达250公里。这意味着,它可以在进入敌方防空系统有效射程之前就将其摧毁。这种战术首次实践是在2008年,当时两架苏-34被用作电子战平台,为攻击编队提供掩护。它们的干扰压制了格鲁吉亚的防空雷达,使其无法有效锁定目标,最终导致关键的36D6-M雷达站被摧毁。
苏-34的武器制导系统融合了雷达与光电系统,实现高精度打击。其配备的光电瞄准系统“普拉坦”(Platan)可引导激光制导炸弹如KAB-500L和KAB-1500L,以及Kh-29L导弹。工作方式是用激光照射目标,炸弹的激光制导头(GСН)追踪反射的激光束进行制导。而Kh-29T和KAB-500Kr这类弹药则采用电视制导,导弹先识别图像中的目标,再进行自主制导。
最引人注目的设备之一是Damocles(达摩克里斯)吊舱,这是法国泰雷兹公司(Thales)开发的光电瞄准系统,经合法授权引入俄制飞机。该吊舱最初为马来西亚订购的苏-30MKM研制,后来被整合进苏-34平台。Damocles(达摩克里斯)不仅能引导俄制精确制导弹药,还兼容北约制式武器,例如BGL系列激光炸弹。该系统可在27公里外发现装甲目标,并可在16公里内进行激光引导。这是极少数俄罗斯军机通过合法授权方式使用西方技术的案例之一,而非通常的仿制手段。
苏-34的首次实战是在2008年——但并非作为轰炸机,而是作为电子战飞机使用。当时,两架苏-34参与打击编队,负责压制敌方防空系统。实战结果证明:这款飞机完全胜任任务,表现可靠。
2015年起,苏-34接受了更大规模的实战检验——在高强度战斗条件下频繁执行任务。苏-34从赫梅明基地起飞,从约5000米高空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。值得一提的是,即使使用的是非制导炸弹,由于其先进的导航与瞄准系统,打击精度依然可媲美精确制导武器。
北约专家指出,苏-34进行轰炸的成本远低于西方同类机型。原因很简单:俄罗斯拥有大量苏联时期储备的非制导炸弹。例如,美国一枚BGL精确炸弹价格约为10万美元,而俄制KAB-500С虽比普通FAB炸弹贵三倍,但仍远低于西方武器。而使用普通炸弹时,凭借出色的投弹精度,也能取得接近精确武器的打击效果。
顺便一提,苏-34还配备有内置简易的飞行厕所。当然,现在大家非常清楚苏-34究竟好不好用。因为,现实可比理论骨感。